中新网湖北 湖北新闻网
原标题:矿区变景区,“伤疤”变氧吧,20年绘就“两山”新画卷!这个小山村年人均纯收入9万元
在绿水青山的环抱中,位于鄂西北山区的保康县尧治河村,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神农架和武当山两个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连接线上。
这个曾经依靠磷矿开发实现脱贫致富的小山村,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,绘就出一幅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壮丽画卷,成为远近闻名的“两山”理念实践创新基地、中国山区幸福村。
3月11日傍晚,忙碌了一天的尧治河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孙开林,独自来到他一直牵挂的老屋沟矿区最后一个生态修复点——洞藏酒文化广场。
当他看到广场外沿护坡还有一些尾巴工程迟迟未动时,当即叫来村里分管领导,要求每天跟踪督办,一周内全面完工。
“每年植树节前后,开林书记都要独自巡山,这是他近20年来养成的习惯。”村党委委员、村委会副主任姜兴武和记者说,通过明察暗访,全村地界上年栽的树成活了多少、新项目工地还需要栽种多少,他心里都有一本账。
为了让“两山”理念落地生根,尧治河村先后关闭15个露天采矿点、8家矿粉厂,累计投入近3亿元,实施水土治理、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,生态恢复率达96%,森林覆盖率达95%。
海拔1600米的戴家湾矿区,曾经是尧治河第一个露天磷矿开采点,如今已绿树成荫,过去的岩壁已被爬藤植物覆盖,穿过矿区的道路成为连续几届“尧马”的经典赛段。据村环保站负责的人介绍,矿区周边负氧离子浓度已提升至每立方厘米2万个,吸引30余种鸟类在此栖息。
从矿山到青山,尧治河人十年不辍,将“伤疤”变成了“氧吧”,实现了从“卖石头”到“卖风景”的华丽转身。昔日的矿区如今慢慢的变成了集生态观光、运动休闲、避暑度假于一体的4A景区。
在矿区变景区的探索中,尧治河人并未满足于矿山修复,而是将矿洞的绿色改造,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废弃多年的老屋沟矿区主矿洞,如今摇身一变,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神话故事大观——三界洞天景区。五彩斑斓的灯光与奇特的钟乳石、传说中的人物造型、故事场景,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幽访胜。
更令人称奇的是,矿洞内还发展起了洞栽食用菌产业,菌香四溢,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。
多年前,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系博士周树修应邀来到村里,对矿洞的水质、温度、湿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仔细的检测,小规模试种香菇、金针菇、秀珍菇等6个品种。产品经检测和市场试销,得到认可。
村里因势利导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,并通过与村属企业探索“共享员工”新模式,极大地释放了矿洞食用菌生产的生产力。
2024年,该村十几个矿洞共种植150万棒食用菌,实现出售的收益8000多万元,利润2600多万元。今年,该村计划将种植规模扩大到300万棒。
目前,尧治河村可利用的矿洞带约52公里,已开发利用近20公里。全部开发利用后,将形成集无公害食用菌和蔬菜种植加工、洞藏酒系列主题景区、文化休闲娱乐业态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群,年产值可达50亿元,年利润可达5亿元。
从山上到山下,从洞外到洞内,从“生态环境”到“生态经济”,尧治河村围绕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严守生态红线,可谓下足了功夫。
第一次,把山林植被、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矿山修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。提出“砍我一棵树、罚栽一片林”,用“钢铁般的纪律从严办矿,以强硬的措施保护环境”,禁止猎杀野生动物,禁止砍伐采挖珍稀植物、中药材和买卖、占有珍稀动植物。
第二次,以矿区变景区、居民区变景区、山区变景区“三区”融合建设为依托,提出加强绿化美化,严禁农户散养家禽家畜,保持良好村容村貌,保持庭院洁净美观、居室整洁清新,圈、厨、厕清洁卫生。
第三次,遵循“环境就是民生、青山就是美丽、蓝天也是幸福”的理念,提出实施“三区(山区、矿区、居民区)三边(田边、路边、水边)三场(山场、广场、稻场)三房(厨房、客房、茅房)三园(小花园、小菜园、小果园)”治理。倡导人人树立环保意识、参与环境建设、守护绿色家园。
“生态红线”制度,还同步构建起了网格化环境监督管理体系:全村累计设立30个生态管护岗,运用无人机巡护森林;推行“垃圾银行”,村民分类投放可兑换生活用品;建立野生动物救助站,近年成功放归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7只。这些举措使森林覆盖率回升至92%,负氧离子浓度达到世卫组织“空气清新”标准的5倍。
为了管长远、保常态、见长效,村党委一边严格执行“纪律红线”,一边推出“文化浸润”系列措施,覆盖全体村民的环境卫生协会、老年人协会、乡风文明协会、农家乐协会、非遗打火炮协会和文化大舞台等“十会一台”相继成立。
“昨天靠精神、今天靠发展、明天靠文化”,这句话是孙开林的深切感悟,它直观明了诠释了尧治河村的崛起与蜕变。
在“两山”理念的启发和感召下,该村党委不仅十分注重村民的习惯养成,也很重视在矿山、矿洞的生态修复中,将山水资源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。
如今,在尧治河村蜿蜒陡峭的旅游公路上行走,但凡路边能清楚看到开阔平坦的地方,就一定建有博物馆或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展示馆、休闲广场。
这些被称为“一村十馆”的文化工程,以及同步建成的4大谷26峡等70多处景观,擦亮了“村在园中、厂在绿中、房在花中、人在景中”的尧治河和美乡村品牌,弘扬和保护了优秀文化遗产,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以及归属感,有力推动了文旅融合与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。
近年来,尧治河旅游度假区每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,接待中小学生研学团队130批次以上。全国已有15所高校在这里挂牌,将尧治河作为“思政课”教育实践基地。
2024年,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5亿元,实现利税4.5亿元,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万元……
尧治河这个深山小村,用行动证明,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枷锁,而是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。其“生态修复+矿洞经济+文化活化+制度护航”的四维融合创新模式,为资源型地区践行“两山”理念、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。